"大学生就业难"不是找事情难 是找功德情难
时间:2017-03-09 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吞武里教育 点击:次 |
原题目:“大学生就业难”不是找事情难,是找功德情难
“每年700多万大学结业生,总体就业率还是对照好的。但当你面对大学生跟他们说就业形势很好,很多学生可能并不认同,一些人的就业状况并不完全切合他们的愿望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安徽大学原校长黄德宽报告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。
本年确当局事情呈报回顾2016年事情时提及,“就业增长超过预期。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。高校结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再创新高。”麦可思研究院颁布的《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呈报》显示,2015届大学生结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.7%,与2014届的92.1%和2013届的91.4%根基持平。
从数据来看,大学生就业率并不低,但社会上仍然弥漫着就业难的气息。
在黄德宽看来,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泛起分条理的特点。“好的大学、好的专业,学生就业没有问题,一些重点大学结业生还有很多选择机会,一些社会需求量不变的专业,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。”
“其实不是找事情难,是找功德情难。”
经历了一个学期找事情的奔忙后,武汉大学大四学生申敏不由得叹息。在她看来,大学本科结业根基都能找到事情,但要薪酬、事情环境、事情性质都对劲就很难了。“体制内的事情往往人为低,人为高的企业又不不变。”
据黄德宽不雅察看,大学结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是一些办学质量相对低的高职类院校,“结业生就业对劲度相对低一些”。
“还有一类情况,就是前几年一些热门专业集中上马和扩招,其时很多人主张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办什么专业,好比金融、法令、经济、英语等,这样必定会导致人才过剩。”黄德宽认为,“办学不克不及简单追求热门,今天的热门专业如果‘一哄而上’,未来就会酿成冷门。”
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结业生李良对此深有感触:“原来以为法令专业就业面挺广的,临结业了才发明其实欠好找事情。”李良说,本专业做律师的一个班里只有一两小我私家,更多同学选择考研、考公务员。
“高校不克不及简单地通过看专业的热和冷来决定是否办学。国家成长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,要从宏不雅观长进行调控,按照整体的国家人才需求和经济成长需求来考量,办理中专毕业证,有些冷门学科只要科学控制规模,就业率就会很高。”
黄德宽说。
2015年10月,教育部颁布《教育部、国家成长更始委、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处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改变的指导定见》,提出促进处所普通高校与中职、专科条理高职有机跟尾。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,全国政协常委、复旦大学传授葛剑雄已呼吁多年,在接受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他暗示,高校如今分为应用型和科研型,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,应提高应用型院校的办学质量,加强这些专业的实用性,让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对口的事情。
《国家中恒久教育更始和成长规划纲领(2010-2020年)》提出,2020年全国高档教育毛入学率要到达40%。葛剑雄认为:“不应该主张让所有人都去考大学,但应让每个阶层的年轻人都有出路。”
经历了一年的奔忙找事情后,广东产业大学大四学生江枫总结,就业时最需要的是放平心态。“现实和抱负总有落差,找事情时把在哪儿定居、是否买屋子等问题同时压上,想法多了选择自然困难,就找不到事情了。”
全国政协委员王次炤也建议,年轻人应该把就业的眼界打开,要能放得下,最初就业期望值不要过高,要敢于从基层做起,靠努力逐步实现本身的方针。
如今有一些年轻人,因为就业不对劲而主动选择暂不就业或者待就业,此举不乏争议,黄德宽认为应给待就业的大学生必然空间:“我相信更多的90后是积极向上的,应给他们空间去自我成长,或者寻找创业的机会。只要他们是主动选择了这种方法,就不要着急,社会和家庭要宽容一些。”
破解就业难问题,全国人大代表、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认为是个“系统工程”,需要“全社会添砖加瓦”。在他看来,这不只需要学校在大学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的实践能力培养,企业也应该多一些耐心,花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再培训,学生本身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常识技能。
对付就业创业,全国政协委员、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接受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寄语年轻人:“无尽的路途在前面,就看有没有耐心、毅力和智慧。”
(应受访东西要求,文中受访大学生的姓名均为化名)
──吞武里教育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