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骥才:建议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 创新流传形式
时间:2017-03-09 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吞武里教育 点击:次 |

全国政协常委、民进中央原副主席、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中国网
高聪 摄
中国网3月7日讯
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记者会3月7日下午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。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、冯骥才、苏士澍、成龙、海霞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雅观、繁荣成长社会主义文艺、大力大举成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、敦促中外人文交流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。中国网现场直播。
颁布会上,中国文化报记者提问到,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成长,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,让青少年更好的承认、热爱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?
冯骥才暗示,因为青少年是我们未来的生活主人,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修养出格重要。我们每小我私家都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,因为我们此刻的汉语,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只不过因为在现代社会里,社会节奏太快,我们通过手机、通过网络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、信息量太大,又是一个高科技时代,仿佛我们跟传统文化有一点远。所以,怎么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,尤其是年轻人,我小我私家的想法就是循循善诱。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以酬报本的,文化不但是常识,文化是让我们享受的,出格是好的传统文化。有的传统文化修养,让精神是幸福的。所以怎么让孩子感应熏染传统文化,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应熏染到热爱、喜欢、幸福。我也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,他们学习、获得一些常识,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辅导到传统生活里去。
还有一些文籍文化里的经典和精髓,好比清明节顿时到了,不但是书本报告他们清明节的传统常识,可以带孩子们去走进传统,此刻有的处所带着孩子扫墓,或者对英烈祭奠,这个很好。但是也可以春游,踏青。传统的踏青就是此刻的春游,踏一踏春天的草地,报告他们昔人插柳的常识。插柳植树就是绿化,有过这样一次体验,你开始不必讲太多的常识,他会记住这一次勾当,他会跟自然亲近,他会闻到春天的空气,他会知道我们昔人何等讲究和自然的亲和。这样他就有了一个记忆,慢慢大了,一方面有常识,一方面有情结,人的心灵进入了传统,传统也进入了他的心灵。所以,我认为,文化学习最好的方法是体验,我但愿我们的教育要注意体验。
还有一个就是不停创新的方法。大家也注意到,这两年央视几个节目,好比《乡愁》《诗词大会》《朗读者》都很好。我们要不停地用新方法,用年轻人喜欢的方法激起大家的热爱,在热爱过程中必然会提高他们的修养。这个过程必然是潜移默化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人的修养不是一天来的,和赚钱不一样,,一笔买卖找到机会可能赚到不少,一天让一小我私家有气质、有修养很难。我们必然要踏下心来,文化的工作要慢慢做,要踏实做,必然要做实,必然要想各类步伐。
──吞武里教育
|